“我家孩子胆子越来越小了,有时做错事,我还没开始教育,就看见他在那瑟瑟发抖。”
“我们家的胆子也小,玩滑滑梯,总让我抱着,从不愿和别的孩子一起玩。”
“在家窝里横,出门秒变怂,这是我家娃的现状。”
......
这些孩子是天生就胆小的吗?其实孩子在成长的各个年龄阶段都会害怕一些事物,会有胆小的表现,比如2岁的孩子听见打雷会有惊跳反应,害怕父母无声地离开;5、6岁的孩子害怕妖魔鬼怪,不敢单独睡觉,害怕受伤流血等,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表现。
但仔细观察身边的众多孩子,你会发现,有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现都很胆小,例如上课时不敢举手发言,说出自己的想法;不能独立做事情,有较强的依赖性;沉默寡言,不愿跟大家一起玩等,他们缺少了同龄孩子那种爱动、贪玩、好奇的特点。遇到这种情况,家长们就应该要反思了,很可能家庭教育出了问题。
你经常给孩子贴标签吗?
你是这样的家长吗?当着孩子面,跟朋友说,“这孩子一到外面就打蔫儿,不会说话”,或者遇到孩子不愿意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的情况,生气责备:“你怎么这么胆小,看别人玩得多开心!”
孩子如果经常听见家长这类评价与抱怨,不仅会从内心削弱对自己的肯定,也会让他们给自己贴上“我是胆小的”“我不会说话”的标签,认为自己就如家长描述的那样,继而变得越来越胆小、不自信。
其实很多情况下,孩子的一些胆小表现是符合他们年龄发展需求或者性格特征的,家长应该理性地看待这样一种表现,不要简单将某次的具体行为表现“拔高”为性格缺陷,给他们贴上“胆小怕事”的标签,就事论事比较好。
你经常会恐吓孩子吗?
妞妞无论走到哪里,都要房间灯亮着,只要灯熄了就会一直哭闹找奶奶,包括晚上睡觉也是这个样子。原来,当妞妞不听话时,奶奶就会吓唬她,“不听话,就把你关进黑屋子,让屋里的黑猫猫咬你。”
在奶奶的描述下,妞妞对那个“黑猫猫”充满了可怕的幻想,认为那是一个张着血盆大口、满嘴獠牙、只想咬人,还一直待在黑黑的地方静静凝视你的可怕生物。在这样的恐吓中,她经常战战兢兢,越来越胆小了。
生活中,类似妞妞这种从小被吓大的孩子可不少。言者无心,听者有意,家长的一时恐吓会让孩子的一生陷入恐惧之中,这是他们“胆小”的源头。如果孩子想做的事很危险,放弃恐吓吧,请直接告诉他“危险!会划伤,不可以!”
你会教给他正确的价值观吗?
再来谈谈“窝里横,在外熊”这种情况,其实也和家庭教育脱不开关系。
比如当孩子第一次动手打人的时候,其实他并不知道什么叫“打人”,也不知道打了人对方会疼,他错把打人当做了游戏的方式。可是孩子第一次打人时,我们作为家人是如何反馈的呢?
或许爸爸妈妈会笑笑,也把它当做一种游戏,被孩子打一下,就故意疼得哇哇叫,然后孩子打得更欢了。爷爷奶奶或许说:“孙子打我我不疼,没事儿!”久而久之,孩子就摸清了在家的行为模式:我打人了他们也不会拿我怎么样,当然想打就打。
可是到了外面呢?陌生人可不像家里人那样对他和颜悦色,有求必应。如果孩子一旦打了别的小孩,对方可能会打回来,又或者对方家长会跑过来不依不饶。而这时很多家长又会赶紧跑过去把孩子拉开,大声斥责孩子,跟被打的小孩道歉,向对方父母道歉。此时父母与在家里时完全不同的管教方式,会让孩子在外与人交往时变得无从下手、畏畏缩缩。
你会让他一直待在安逸圈吗?
如果孩子外出活动的机会和时间都十分有限,孩子就习惯于在一个相对“稳定安逸”的状态下生活,一旦接触到更广阔、多样的环境,难免显得胆怯、畏缩,这一点在隔代教养的孩子身上尤为突出。
尽可能多带孩子出去走走,和社会接触,利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场景和对象,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。比如带孩子去朋友家,鼓励他主动加入其它小朋友的游戏;带孩子走进大自然,和他一起捉蛐蛐、爬山坡、数星星,找寻大自然的神奇与奥秘等。
亲爱的爸爸妈妈们,当孩子出现一些“胆小”的表现时,请你们一定要淡定处之,冷静分析是否是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的正常反应,如果确实表现为过度的脆弱、胆小,那就要引起注意了,及时反思自己及家庭成员的教育方法,一起坐下来好好聊聊下一步该如何改进吧~